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湘潭市城区犬类动物管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7:42:34  浏览:961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湘潭市城区犬类动物管理规定

湖南省湘潭市人民政府


潭政发[2003]35 号

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湘潭市城区犬类动物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市属和驻市各企事业单位:

《湘潭市城区犬类动物管理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予发布,请遵照执行。

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湘潭市城区犬类动物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对城区犬类动物的管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市容环境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和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城区范围内饲养、经营犬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严格犬类动物管理,实行限制饲养、强制免疫、挂牌标识的管理原则。

第四条 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区犬类动物的管理。公安、城管、工商、卫生、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城区犬类动物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区范围内饲养犬类动物实行强制免疫和健康合格证制度。养犬者须携犬到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规定进行免疫接种、驱虫和人畜共患疫病病原检查,办理健康合格证(牌),方可饲养。

城区严禁饲养食用犬和狼犬。因治安需要饲养狼犬的,须报经市公安部门审批,并报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登记备案。

第六条 健康合格证(牌)实行年审制度,每年3月份养犬者须携犬到发证机关进行年审。健康合格证(牌)由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和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或转让。

第七条 经许可饲养的犬类动物必须每半年进行一次免疫接种。准养犬繁殖的幼犬,必须在出生后两个月内进行免疫接种。

除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以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犬类动物的防疫。

第八条 准养犬变更养主的,接受人应按第五条规定在30日内办理变更登记;养犬者变更地址的,须在30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遗失或损毁证、牌标识的,须在15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补办手续。

第九条 经许可养犬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准养犬颈部佩戴统一制作的健康合格牌;

(二)不得携犬进入机关、教学区、医院、商店、饭店和宾馆等公共场所;

(三)不得携犬乘坐除的士以外的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四)户外携犬,应由成年人看管,束以犬链,严防犬咬他人;

(五)犬只在户外排泄粪便,携犬人应当立即清除;

(六)养犬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犬只不危害和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第十条 经营犬类动物,必须依法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犬只出售前必须经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取得免疫、检疫证明。

经营犬类动物必须到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并在核准登记的经营场所经营。

第十一条 犬只咬伤他人,养犬者应当立即将伤者送医院诊治,进行紧急免疫;将犬只送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留观。对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病犬必须立即扑杀。上述费用由养犬者承担。

第十二条 发现狂犬病疫情时,养犬者或当地基层组织应在12小时内向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市卫生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市卫生防疫监督机构要相互通报疫情,及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

狂犬病疫区内的所有犬类动物应立即捕杀,对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的犬只必须进行深埋或火化处理。严禁窝藏、转移和出售疫区内的任何犬只及其产品。

第十三条 除动物园外,城区不得设办犬只养殖场。

第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七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公安、城管、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单位均有权强制捕杀其犬只。

第十五条 擅自转让、涂改、伪造犬只防疫、检疫证明和健康合格证(牌)的,依据《动物防疫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二)、(三)、(四)、(六)项规定的,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强制捕杀其犬只;涉及的有关单位有权制止携(养)犬人的上述违规行为。

第十七条 违章养犬或者拒绝、阻挠捕杀违章犬,造成咬伤他人或者导致人群发生狂犬病的,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五)项的,由市、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二款的,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处罚。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二款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工商法规依法处罚。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的,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予以取缔。

第二十一条 拒绝、阻挠犬类动物管理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处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三条 城区其他宠物管理和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区犬类动物的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此前市人民政府作出的相关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关于在铁路系统聘任传染病管理监督员及有关发证事宜的通知

卫生部


卫生部关于在铁路系统聘任传染病管理监督员及有关发证事宜的通知
卫生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铁道部卫生保护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我部决定在铁路系统聘任传染病管理监督员,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在铁道部卫生保护司聘任3名传染病管理监督员,在铁路系统各大路局中各聘任1—2名传染病管理监督员,由铁道部卫生保护司推荐,报我部批准并发给证件。
2.铁路各大路局所属系统需要设置的传染病管理监督员,由各大路局的卫生主管机构推荐并商请所在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聘任,由所在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给证件,在其路局所辖区域内,执行卫生行政部门和铁道部卫生主管机构交付的传染病监督管理任务。被聘任的铁路
系统传染病管理监督员应报铁道部卫生主管机构备案。
3.铁路系统设立传染病管理检查员,由铁道部卫生主管机构审批并发给证件。
4.其他部门和中央直属各大厂(场)矿、企业的传染病管理监督员聘任工作,可参照本通知第2项执行。



1989年9月25日

木工平刨床安全管理规程

机械部


木工平刨床安全管理规程

1985年5月10日,机械部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加强对木工平刨床的安全管理,确保人身安全, 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木工平刨床、 木工平压两用刨床及木工多用机床中的平刨部分。
第三条 凡木工平刨床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部门都必须遵守本规程。
第四条 本规程如有与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之处, 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章 设计与制造
第五条 木工平刨床的设计与制造应符合JB3380-83 《木工平刨床的结构安全标准》。
第六条 木工平刨床电气设计与安装应符合JB2738-80 《机床电气设备技术条件第一部分普通机床电力传动及控制》。

第三章 使用与管理
第七条 各使用单位现有的木工平刨床,必须符合JB3380-83木工平刨床的结构安全标准》的要求。
第八条 刀片磨损后,重新换入的一组刀片的重量应符合JB3380-83《木工平刨床的结构安全标准》中的相应的规定。
第九条 木工平创床的操作者,要经安全技术培训教育, 考核合格,取得安全操作证后,才允许独立操作。
第十条 木工平刨床应装有灵活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
第十—条 开机前,应经过检查,才允许起动刀轴电机, 以防止飞刀事故。
(一)检查安全装置的性能是否正常可靠;
(二)检查刀轴的刀片是否夹紧;
(三)用点动一、二次刀轴电机来检查刀轴运转是否正常。
第十二条 对带有吸尘装置的平刨床, 应在开机前先启动吸尘设备。停机后,才能停止吸尘装置工作。
第十三条 拆装刀片时,必须先将刀轴固定好。装刀片时, 应先拧刀片的中间螺钉,后拧两头的螺钉,要检查所有螺钉都应拧紧。 如发现刀片变钝和缺口,必须先停机(切断机床电源),待刀轴完全停止后, 方可进行刃磨或更换。
第十四条 禁止在木工平刨上刨削:
(一)非木质的构件;
(二)腐烂的木料;
(三)带有大节疤的木质窄料;
(四)带铁钉和水泥块的木料;
(五)长度短于木工平刨床工作台开口宽度6倍的木料;
(六)木块在10毫米厚×20毫米宽以下的薄料。
第十五条 带有小节疤的木材和木质比较硬的工件应减小刨削量和放慢进给速度。
第十六条 对于厚度小于25毫米的木条料和厚度小于20 毫米的板料,在刨削时,必须使用“送料压板”(见附图)推送木料。 禁止用手推送木料。
第十七条 对于厚(高)度小于100毫米的木料不允许两根以上同时进行刨削,对于厚(高)度大于100毫米的木料,几根同时进行刨削其总宽度不得超过120毫米。
第十八条 当一根木料的一个面需要多次进行刨削时, 每次刨削都应将木料从平刨床的前工作台向后工作台推送。 严禁将木料从后工作台向前工作台拖回后再进行刨削。
第十九条 机床的出屑道应保持畅通。清理机床出屑道时,应先停机,切断机床电源,待刀轴完全停止后,才能进行清扫。清扫时, 严禁用手或脚扒木屑。
第二十条 企业要建立各种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一)木工平刨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二)交接班制度;
(三)岗位责任制度;
(四)安全装置的维护保养制度;
(五)设备和人身事故的登记、报告制度。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